琼首互联设计出品
扫描关注网站建设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揭秘微信营销十大误区(深度好文)

琼首互联科技2015-11-25微信营销


对于很多传统企业来讲
新媒体是战略,是需要老板直管的事儿
摆在老板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懂,要么放权
没有第三选择
如果你是一个关心公司新媒体运营的老板
不妨把这10条读完
 
误区一:把官方微信当成公司内刊
 
 
 
于是,经常要求员工发非常硬性的公司新闻、老板演讲稿或者产品广告。
比如谁来我们公司指导了;比如老板获得大奖了;比如团队进行拓展了,年底进行联欢了。
 
大多数企业微信还停留在内刊水平
我们非常理解每个老板对自己公司的热爱,也非常认可每个公司都有其值得传播的成绩,但这一切的前提,在于我们运营官方微信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希望赢得用户的喜欢,就不能太过自嗨,要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到底该提供了价值——用户不会无缘无故去传播一个和自己不相关的事儿。
否则,员工非常辛苦,老板非常盲目,结果非常遗憾。
建议:把微信当成用户运营渠道
微信平台现在已经足够成熟,从用户规模、功能体验以及试错成本三个角度来讲,微信都可以让大多数企业省去盲目开发APP和网站的成本。仅仅当成一个公司新闻网站,就太浪费了,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微信是熟人生态,我们只有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用户,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与好感。
微信公众平台目前最缺的也不是大量同质化的内容,而是真正有创新的服务点。尤其是提升原有业务运营效率和运营成本的功能业务,比如万科地产,会面向业主在官方微信上推出“房屋报修”这样的实用功能,会让业主觉得通过一个小小的微信号,就可以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也经常说微信已经成为很多企业互联网化的最佳入口,是企业尝试互联网转型的最佳试验产品,如果你能在微信上聚合一定程度的用户,再去开发自有产品,完全来得及。
因此,企业运营微信,不是战术,而是战略。当然,如果老板就是不以为然,也没办法。
 
误区二:10万+的才是好内容
 
 
 
自从有了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数据,10万+成了流行语,似乎一个运营编辑,如果做不到10万+就不合格一样。能理解大多数企业的传播需求与迫切性,但凡事都有一个节奏,也要具体行业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我完全不认同这样的思路,我也从来不鼓励学员把10万+当成工作目标,我们认为没有参照系数的10万+毫无意义。
建议:结合实际设定工作重点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微信公众号最重要的三个价值分别是:品牌传播、用户管理和销售转化。而每个企业,其实只要在一点上发挥到极致就够了。
我有一些朋友的公司,官方微信几乎不发文章,但也能做到10万用户。为什么?因为他们公司微信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用户解决一个购买环节中的下单问题。这个问题,比发多少篇10万+文章都重要。
我们不妨以银行的公众号举例子,最重要的价值,是方便用户查询账单和余额,而不是头条发布10万+的文章。还是那句话,结合你的业务情况去做。
 
误区三:粉丝越多越好,先涨粉
 
 
 
一个小饭馆,核心用户可能只有一二百人;一个航空公司,核心用户可能是一二百万人;不同的业务,需要的用户基数是不同的。不是所有的行业、所有的公司,都有海量用户基础。
我经常在课堂上讲,大多数公司,最好的状态也许就是三五万用户,四五千阅读,你有一定的死忠,也有不错的活跃度,就是最好的状态。
建议:理性评估目标用户规模
不要新媒体学习这个领域奢望像“一条”视频一样的用户基础和阅读量。学习新媒体是一个相对小范围人群的需求,全国有500万运营人员,但不是每天都需要盯着我们的公众号看,我们没那么自恋。
所以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数据,是有效目标用户的占比。比如市场上有宝马车友30万,你运营宝马车友服务号,能够覆盖3万人,就很牛逼了。
 
误区四:盲目学习自媒体模式
 
 
 
我们必须认真的对待一些高大上的概念。什么是企业微信?就是承载着一个企业运营需要的官方微信,它可以代表一个产品或者一个业务线,但必须有实体公司在支撑,微信运营人员只是这个公司的一个岗位。
什么是自媒体?我们习惯狭义的认为,自媒体更是个人行为,更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比如吴晓波频道、三表龙门阵,这些都是典型的自媒体的代表。
 
大号不是你想学就能学…
自媒体有一个共性的特点,就是运营人员是这个公众号的灵魂。对运营人员的积累、天赋,要求都很高。所以,如果一家公司盲目照搬自媒体大号的路子去运营,一定会死得很惨。因为,你的编辑只是一个编辑,人家的编辑,是一个领域的绝对专家甚至意见领袖。
建议:把微信当成一个运营用户的APP
我最常说的一点就是,运营微信的核心是运营用户,而且有相对清晰的方法论。每个企业微信的运营人员,最重要的工作,是深刻理解本公司的业务情况与传播需求。然后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再借助全公司的力量,去推动。总之,千万不要照搬自媒体模式。
 
误区五:原有线下用户很容易转到线上
 
 
 
有一位上海的学员跟我说:我们公司是做理财的,这些年大概积累了50万用户。我老板说这些用户只要多发一些短信,就可以导到微信上,但我试了其实效果很差,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特别常见的现象,其实这个老板忽略了一个事实: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用户场景与用户习惯,所以,我们学员最常说的是一句话就是:我已经观察你们很久了。
参考建议:不是所有用户都适合微信运营
每个用户都有清晰的使用习惯,千万不要以为微信就是最适合他们的。结合用户的特点习惯,选择相对应的方式,才是最好的,也许有些用户就需要通过一起跳广场舞的方式运营。
 
误区六:以为公司很出名就会吸引关注
 
 
 
这是我最希望很多公司理解的一个问题。有些公司是行业顶尖水平,甚至是全球知名企业。但可能忽略了一个前提,我们运营微信,最重要的环境是朋友圈的熟人生态,不是行业内部的垂直交流。如果你是to B的业务,就不要简单的认为,你公司有实力,就一定会有很多人愿意关注你。
大多数用户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原因,是可以解决一个小问题,或者这个公众号好玩,也就是“有趣或者有用”。他们才不会因为你叫沃尔玛或者你叫苹果电脑就会关注你。
建议:有名不如有趣或有用
先判断公司运营微信的实际需求:为了传播品牌、管理用户还是转化销售?然后从一个特别具体的点开始切入。我们关注中国银行的微信号,不是因为中国银行出名,而是因为它可以查账单、查余额。
如果你的微信号,这是一个名字,或者只是一堆无聊的官方介绍,抱歉,几乎没什么人会感兴趣。
公司很出名,不等于公司微信号很有用。
 
误区七:不用公司名就会影响品牌传播
 
 
 
对于大多数公司,我们都建议:不要直接用公司名做微信号的名字。公司代表的一个法人主体,而一个公众号应该代表的用户价值。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深挖公司的产品内涵。
这也是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公司最明显的区别。拿美团来讲,实际公司名字叫三快科技。拿微信来讲,实际公司名字叫腾讯科技。
建议:深挖产品服务的内涵
我挺佩服雕爷当年给阿芙精油的一句广告语:阿芙就是精油。这是特别好的心态,也是一种超高的品牌策略——产品名字尽可能传递用户价值与产品内涵。当我们公司还不出名的时候,不要太迷恋公司的品牌,先挖掘和传播用户价值吧。
这里面有一个底层逻辑:只有用户认可,才可能产生真正的品牌价值。而不是品牌出名了用户就认可了。
大家都知道小米手机吧?雷军当年给小米起名字的时候,意图很简单,小米是一个不陌生的词,很好理解也很好记,并不是因为小米多高大上或者多特别。乔布斯当年给苹果起名Apple的时候也一样: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这个名字还可以排在公司电话本第一名。
另外,公众号认证的时候,公司的名字已经很明显了,没必要到处都是公司名字。
 
误区八:用六十年代审美指导工作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学员和我抱怨,老板喜欢18号字体,因为他觉得小字看着累;老板喜欢80年代的作家,喜欢诗歌、散文一样的表达方式。
我只能对这位学员说:你辛苦了。
建议:多听年轻人的
新媒体不一定只有年轻人才可以玩,但一定需要年轻的心态,任何以自身喜好,意淫用户需求的人,都不可能做好新媒体。
如果你真的喜欢18号字体,其实可以把手机微信字体调整成“大”模式,那样看什么都是18号的。
 
误区九:宁可高价代运营也不高薪用人
 
 
 
很多老板觉得代运营方便,自己找一个员工很麻烦。其实如果你愿意拿几十万的费用,找一个靠谱的新媒体负责人,一定不会错。
建议:用最好的人才负责微信运营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价值远远超乎很多公司想象,我们一直呼吁,要用最好的人才,负责最有效的用户渠道。
 
误区十:员工周末值班发微信是应该的
 
 
 
这一条将心比心就可以了,真没啥好说的。
建议:节假日老板值班
如果舍不得给加班费,那在周末或者节假日,请老板自己或者管理层加班负责。
 


文章关键词
微信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