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首互联设计出品
扫描关注网站建设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藏污纳垢的"鸡汤文"已经变成了"毒鸡汤!!

琼首互联科技2018-06-13微信营销

网络上的“鸡汤”一词,源自于美国人杰克·坎菲尔德和马克·维克多·汉森创作的励志作品集《心灵鸡汤》,喻指“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然而,过去散发过无数正能量的“鸡汤”,如今却在社交网络乱象中变了味儿,各类“箴言妙语”“养神宝典”目不暇接,多种广告信息难辨真假。

 

“鸡汤文”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了,大家的朋友圈里,或多或少都会有朋友、亲戚转发一些。比如,有心灵鸡汤类的:《给对将来感到不安的你》,还有养生类的:《人生不得不提的30个忠告》、《这五种食物千万不能吃》……大家看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不可信,同时也好奇这些鸡汤文是从哪儿来的?

 

无论是在微博、微信等网络环境中,还是在传统出版领域,“心灵鸡汤”类的文字泛滥,打着名人旗号“横行”社交网络空间的“高仿鸡汤”屡见不鲜,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鸡汤文”在诱发网友转发的背后,还暗藏着一条收益不菲的产业链条。 

 

 

记者经过调查这些“鸡汤文”发现,这些“鸡汤文”转发背后有一条“擦边广告”分发、营销、获利的产业链,也就是说,这是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那么,这门生意是如何盈利的?它合法么?

 

鸡汤文背后竟有一条完整产业链

 

大量鸡汤文,让很多微信用户不堪其扰,江苏的陈女士,微信中有几千个联络人,朋友圈里经常有人分享类似文章。

 

这些微信文章除了制造垃圾信息,很多会内置广告。陈女士很好奇,这些鸡汤文究竟是从哪儿来?

 

他肯定不会无缘无故的发这种鸡汤给你吧,对心灵鸡汤我是不会太反对的,但是有些就是直接推销产品的。

 

记者调查发现,其实这些文章疯转的背后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不少平台、App以“转发赚钱”,来吸引微信用户,而文章中往往嵌入大量广告信息,主要是一些不能在正规平台投放的内容。

 

 

微信用户徐培就注册过此类转发平台。她表示,一般下了一个App,平台会随便让你用微信或者QQ注册登陆,然后会绑定你的手机号。登陆、签到,他会送你多少币给你,币可以兑换成人民币,下还有比如说“今日任务”,下面会有“高额奖励”什么文章让你去分享转发。各种平台和文章价格不一样,几分钱到几毛钱不等。如果有人再次转发的话,阅读量还会有提成分到注册用户的账户里。

 

会有收入明细,就是我转发之后,有人点一次我这边就会有0.08元的进账。

 

广告嵌入文章,平台抽成+“变相赢粉”

 

记者进入多个平台及App,发现除了鸡汤文,广告甚至被嵌入到新闻、育儿、体育各类内容中。

 

 

平台运营者通过此类方式,收取广告客户的费用。有一些是自己发布一部分文章,然后将广告商的内容嵌入其中,赚取广告费用;也有一些公众号和服务号,找代理平台发布内容,如果有用户通过平台购买商品或充值,平台方从中抽成。甚至平台之间还可以互相关联,共享粉丝,一些专门代理此类服务的服务者说:

 

我们会给您开一个单独的后台,您那边只需要提供一个认证的服务号,我们的后台和您的服务号对接之后,这些粉丝通过这个链接直接关注你对接的服务号,也就相当于一个变相的再赢粉。

 

治理还需多管齐下

 

早在2016年,微信公告就表示,将对“转发赚钱、刷分刷榜类”的诱导行为进行处罚,处罚形式包括删文、限制帐号部分能力或封禁帐号等。但是,如今通过很多转发平台所进入的均是外部链接,与对公众号的限制相比,存在困难。网络安全专家李铁军表示:

 

朋友圈当中有一些相同的内容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造成了比较多的转发,他可能会被系统判定为骚扰。如果说这个账号是微信公众号,涉及到这方面的行为的话,微信会有一个反欺诈的或者是辟谣的一个平台,如果这个文章转发的内容跟那个平台相匹配了,可能会判定为谣言,然后他就自然转发不下去了。

 

但是如果是在第三方平台转出来的,这种分享出来的链接他是没有特别好的方法,那个屏蔽的方法就是看他发送的频率是不是比较多,如果是比较短的时间里集中的发出来构成骚扰,那系统会自动的对这个文章内容的减少曝光。

 

 

法律专家认为,网络传播主要涉及两大部分的法律监管问题:网络传播谣言虚假信息和网络传播违规广告。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教授王四新表示:

从原理上讲,不管是作为内容的制作者还是传播者,都需要为内容负责。具体的比如他宣传的产品有质量问题给消费者的财产人身造成侵害了,然后来举报了那你就得处理。转发的人也应该承担责任,要对内容的安全负责,对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藏污纳垢的"鸡汤文"已经变成了"毒鸡汤”,要治理和遏制,还需双管齐下,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网络管理,严厉打击网络违法违纪行为。另一方面,每一位网友都应从自身做起,增强自身拒防能力。资深媒体评论员刘斯君建议,广大用户应加强信息接收的筛选力度,提高真假辨别能力,善用理性分析,抵制不良信息,对各类带有明显诱导、诈骗、噱头、色情信息的转发说不。对各种劝说消费者消费的所谓客服、工作人员保持警惕。遭遇侵权时,及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文章关键词